- A+
哈喽大家好,我是玩仔,万众期待的暑假终于来了!大家一直心心念念的玩学世界全新版块——华夏游学记,也强势上线啦!

杜甫草堂、乌衣巷、太白府、兰亭、醉翁亭……看到这些课本中的知名“景点”,大家有没有觉得熟悉又陌生呢?
想必大家对于他们的了解,仅只是来自于课本上的一首诗、一阕词,而对几百年前,这里发生了什么,这些古人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并不了解。总说博古通今,想了解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么?
这个暑假,玩仔强势推出「华夏游学记」专栏,带大家好好了解古人们的传奇人生,赶快关注公众号长知识吧~
今年4月6日,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,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。
而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亚,而是我们熟知的“诗圣”杜甫。

在纪录片中,杜甫被冠以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”的名号,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,一时间成为一名“国际网红”。
华夏游学的第一站,玩仔就带大家来到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,走进「诗圣」杜甫的传奇一生。
李白的“头号迷弟”
说到老杜,我们不由得想到和他并称为“大李杜”的诗仙李白。
一个冷知识,你知道,杜甫是李白的头号迷弟么?
天宝三年的夏天,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,两人相差11岁,性格也截然不同,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见如故,成为挚友。
当时的李白刚被唐玄宗“赐金放还”,虽被排挤出朝廷,但诗名显赫。而杜甫只是一个崇拜者白兄的文采,且声名尚未显露的诗坛青年。

面对李白的文采,杜甫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,“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”、“剧谈怜野逸,嗜酒见天真”、“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”,对白兄的夸赞张口就来,这样的诗多达15首。

而李白面对这个小迷弟的热情,却挥挥手写下了《赠孟浩然》、《赠汪伦》、《贺知章告老还乡了我好难受写两首》……
杜甫:???

当然这只是调侃,在后世看来李白和杜甫就是山顶上比肩而立的两个巨人。
他们一个号称诗仙,一个号称诗圣,分别代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门派;一个雄奇飘逸,一个沉郁顿挫,在武林各霸一方,如同少林武当,风格迥异。
与李白诗中的超凡脱俗相比,杜甫的诗以记载事实为主,更接地气一些,这也是基于他的生活经历而来。
诗圣杜甫的传奇一生
华夏游学记中,这座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破旧的草堂,是老年的杜甫很长一段时间的住所。

但你可能不知道,杜甫可是个正儿八经的“高干子弟”,年轻时从未因钱财发过愁。
父亲为兖州司马,母亲出身名门世家,杜甫年少时的生活安定富足。
35岁以前,一直和朋友悠闲自在的游历四方,他与李白、高适等伟大诗人的友情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。
在这段时间里,杜甫虽前往洛阳赴考落第,但并没有影响他的乐观,他的诗作充满对未来希望,就像这首大家熟知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凌云壮志满满。

当然人生也不能一直游山玩水,杜甫也想进入仕途、建功立业。但他在长安应试再次落第,后来通过向皇帝献赋、向贵人投赠的方式,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。
一直处于长安这个唐朝的政治中心,杜甫郁郁不得志的官场生活,让他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
这期间他写了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等批判时政、讽刺权贵的诗篇。

再之后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为逃离战乱,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途中他用诗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,像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、《春望》等诗,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
几经辗转,杜甫和家人来到成都,搭了这个草堂度过一段安逸清闲的农夫生活,但内心持续为报国理想感到苦闷。

在这里,他写下了著名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即便自己住在茅屋里,杜甫还是心系百姓,希望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
杜甫的诗好在哪?
杜甫为什么能被称为诗圣呢?他的诗到底好在哪?
还记得在玩仔上学的时候,每次做到关于杜甫诗词鉴赏的题目,老师都会说要抓住一个重点——忧国忧民。

杜甫所处的年代,正好是唐朝从兴盛到颓败的转折点,而他最知名的作品基本都集中在安史之乱以后。
作为一名盛世王朝走向衰败的亲历者,他最能体会战乱时期,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的现实状况。他用诗歌写下人民的苦难,一字一句都表达了自己的精神意志。
历史学家严耕望说,古往今来,我敬仰的人不少,但从不崇拜谁,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杜甫,读他的诗,感同身受,不能自已。

他有着圣贤之心,却没有圣人般高高在上的距离感,将自己的性情面目鲜活地突显在诗作中,使后代读者与这位“诗圣”如此亲近。
正如他的诗中所云: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。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,更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。他在诗中构建了国家的价值观,比皇帝想得还要多还要全面。
一千多年来,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,这种忧国忧民的诗篇,还将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。
